《礼记·月令》是儒家经典《礼记》中的一篇,按一年12个月的时令,逐月记载每月的天象特征,在五行相生的系统中,把世界描绘为一个多层次的结构。《吕氏春秋》、《淮南子》均有收录。五行与四时的运转相配合。四时的变化不仅受太阳的制约,还受五行的制约。人事也要受到太阳、四时、月、神 、五行各种力量的制约。 目前我们通常使用的历法一般被称作“公历”,它源于古罗马的历法,是一部纯粹的阳历。它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运动周期为基础而制定的历法,将全年分设为12个月,每年设365日,每四年一闰年。公历于1912年开始在我国取代了中国传统使用的历法农历。
我国现代的历法采用了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公历, 但仍然并用我国传统农历。在我国的农历中,每月的长度为29天或30天,和月相变化的平均周期29.53天吻合,从而能够保证在每月的十五,人们看到的都是圆月,每个月的初一,人们看到的都是一轮新月。 这种既考虑月相变化、又考虑地球绕太阳公转时间的历法,被称为“阴阳历”。人们习惯把农历称为“阴历”。但严格来讲,不是只考虑月相变化的真正意义上的阴历。2016年中国的“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典文化的绚丽瑰宝。上古先民通过观察天体运行,认知一岁中时候、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形成了知识体系。它揭示了天文气象变化的规律,将天文、农事、物候和民俗实现了巧妙的结合,衍生了大量相关的岁时节令文化。西汉时已有采用立杆测影(土圭)在黄河流域,测定日影最长、白昼最短这天作为冬至日。
现行的二十四节气采用的是“定气法”,根据地球在黄道(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变化划分,每一个节点分别相应于地球在黄道上每运行15°所到达的一定位置。它是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
它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15°为一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周而复始。每个节气,都表示着气候、物候、时候,这“三候”的不同变化。中国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即根据太阳也根据月亮的运行制定的。
二十四节气正好均匀分布在一年四季之中,每个季节刚好有六个节气。每个节气15前后天,我国又将“五天”称为“一候”,“三候”为一个节气。民间流传着最知名的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其实不只是中国古代,在古印度、古玛雅都有很先进的历法。印度历法一年设六个季节,每个季节有两个月,以月之盈缺,将每个月分为黑月、白月两部分。自满月第二日,至新月前日,称为“黑月”,对应到中国农历,是后半月;从新月至满月之后半月,称为“白月”,对应到中国农历,是前半月。月圆时容易发生月食,满月与月食在瑜伽中会影响到人的身体健康。《周易》中有 “月盈则食” 。
印度古历法还将地球上的周期分为了四大时期:1、丽塔时代,又称萨亚年代(The Krita or Satya Yuga),被称为黄金时代;2、特瑞塔年代(The Treta Yuga),为白银时代;3、达夫帕拉年代(Dvapara Yuga),为黄铜时代;4、卡利年代(Kali Yuga),为黑铁时代。这些甚至对应到科学界提出的4亿多年来,地球生物曾经历过5次大灭绝。
自然界的花草树木、飞禽走兽,都是按一定的季节时令活动的,其活动与气候变化息息相关。因此,它们的各种活动便成了季节的标志,如植物的萌芽、发叶、开花、结果、叶黄和叶落,动物的蛰眠、复苏、始鸣、繁育、迁徙等,都是受气候变化制约的,人们把这些大自然的节律现象叫做物候。
“物”主要是指生物(动物和植物), “候”就是中国古代人民所称的气和候。《诗经》记载的“四月秀葽(yāo),五月鸣蜩(tiáo)”、“七月流火”、“八月剥枣、十月获稻”等,都是物候的体现。
我国古代以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个节气。每年从小寒到谷雨这 8 个节气里共有 24 候。中国古诗歌中包容着极其丰富的物候知识。如:“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题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其一) “蝴蝶双双入菜花,日长无客到田家。”(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 水性自云静,石中本无声。如何两相激,雷转空山惊。”(韦应物《听嘉陵江水声寄深上人》) “草木本无意,荣枯自有时。”(孟浩然《江上寄山阴崔少府国辅》) “屐声惊雉起,风信报梅开”。(陆游《游前山》)
春
1、【原文】孟春之月。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上冰。
【译】正月里,春风吹起,冰雪解冻,冬眠的蛰虫开始苏醒活动。沉潜在水底的鱼儿游到冰层下面(立春)。
春盘春酒年年好,试戴银旛判醉倒。 今朝一岁大家添,不是人间偏我老。——陆游《木兰花·立春日作》 獭祭鱼,鸿雁来,草木萌动。 吃鱼的水獭举行鱼祭,鸿雁从南方飞来,草木开始萌芽生长。(雨水)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2、【原文】仲春之月。桃始华,仓庚鸣,鹰化为鸠。蛰虫咸动,启户始出。 【译】仲春二月,桃李始着花,黄鹏啭声,老鹰变形为布谷鸟。蛰虫都蠕动,开始从土洞里爬出(惊蛰)。 唐 刘长卿:《惊蛰》 陌上杨柳方竞春,塘中鲫鲥早成荫。忽闻天公霹雳声,禽兽虫豸倒乾坤。
是月也,玄鸟至 ,日夜分。雷乃发声,始电。 这个月,日夜平分,开始打雷,闪电(春分)。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
3、【原文】季春之月,桐始华,田鼠化为鴽,虹始见。 【译】季春三月。梧桐开花,田野里的土老鼠变作鹤鹑,天空开始出现虹(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清明》 萍始生,鸣鸠拂其羽 戴胜降于桑。 池塘里开始生浮萍,斑鸠振动翅膀,戴胜降落桑树(谷雨)。
谷雨如丝复似尘,煮瓶浮蜡正尝新。牡丹破萼樱桃熟,未许飞花减却春。——范成大《晚春田园杂兴》
夏 1、【原文】孟夏之月,蝼蝈鸣,蚯蚓出,王瓜生。 【译】孟夏四月,青蛙鸣叫,蚯蚓出土,王瓜开始生长(立夏)。
宋 王安石:《立夏》 立夏忽已至,草木尽欣然。花开不并百,草长无数年。 人生亦有时,须臾暂得闲。何不乘此日,高歌复一筵。
苦菜秀,靡草死,麦秋至 。
苦菜开花,荠菜之类野生的植物都已老死,到了麦子成熟的季节(小满)
宋 欧阳修:《小满》夜莺啼绿柳,皓月醒长空。最爱垄头麦,迎风笑落红。宋 苏轼:《小满》 小满小满稻秧好,青青油油满山坡。风吹稻花香两岸,垂钓者无不乐和。
2、【原文】仲夏之月,小暑至,螳蜋生。鵙始鸣,反舌无声。 【译】仲夏五月,节气交到小暑,螳螂出生,鵙(ju第二声)鸟开始鸣叫,而反舌鸟却停止了叫声(芒种)。
乙酉甲申雷雨惊,乘除却贺芒种晴。 插秧先插蚤籼稻,少忍数旬蒸米成。——范成大《梅雨五绝(其二)》
是月也,鹿角解,蝉始鸣。半夏生,木堇荣。 这个月,鹿角开始脱落,知了开始鸣叫,半夏出苗,木谨花开的最茂盛(夏至)。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王维《积雨辋川庄作》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岸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唐 刘禹锡《竹枝词》 3、【原文】季夏之月,温风始至,蟋蟀居壁,鹰乃学习。腐草为萤。 【译文】季夏六月,温风开始吹起,蟀蟀移居墙壁之下,鸦鹰开始学习飞翔搏击(小暑)。
是月也,土润溽暑,大雨时行,树木方盛。 腐烂的草变为萤火虫。这个月,泥土非常润湿,天气又很热,时刻下着大雨,树木最为茂盛(大暑)。
秋 1、【原文】孟秋之月,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
【译】孟秋七月,凉风开始吹,露水开始降落,寒蝉开始鸣叫(立秋)。
鹰乃祭鸟,天地始肃 禾乃登。
老鹰于是祭鸟,天地气象开始整肃,五谷丰收。(处暑)
草间蛩响临秋急,山里蝉声薄暮悲。 寂寞柴门人不到,空林独与白云期。——王维《早秋山中作》
2、【原文】仲秋之月,盲风至,鸿雁来,玄鸟归,群鸟养羞。 【译】仲秋八月,开始刮大风,大雁从北来,燕子归向南方,群鸟储藏食物过冬(白露)。 是月也,日夜分,雷始收声。蛰虫坏户,杀气浸盛,阳气日衰,水始涸。 这个月,白天黑夜一样长,开始停止打雷,蛰伏越冬的动物开始在洞口培土,阴气逐渐旺盛,阳气日趋衰退,河水开始干涸(秋分)。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刘禹锡《秋词二首(其二)》
3、【原文】季秋之月,鸿雁来宾,雀入大水为蛤。鞠有黄华。【译】这个月,大雁继续南飞,雀进入大海变为蛤咧,菊开黄花(寒露)。
豺乃祭兽戮禽,草木黄落,蛰虫咸俯。
豺将捕杀的野兽四面摆放如同祭祀,草枯黄,树叶落,蛰虫都钻进了洞穴(霜降)。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前门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白居易《村夜》 霜降夜气清,万籁无声里。空山百鸟后,寒塘一鱼起。 横塘路不定,迷津人易失。谁能为我问,前村去有几?——苏轼《霜降》
冬 1、【原文】孟冬之月,水始冰,地始冻。雉入大水为蜃。 【译】孟冬十月,水开始结冰,地开始上冻,野鸡潜入淮水化为蛤咧(立冬)。
虹藏不见,天气上腾,闭塞而成冬。 天空中的虹不再出现。天气上升,闭塞成冬(小雪)。
2、【原文】仲冬之月,冰益壮,地始坼。鹖旦不鸣,虎始交, 荔挺生。 【译】仲冬十一月,这个月,冰结得更厚,地开始被冻裂,鹃旦不再鸣叫,老虎开始交配,荔挺出芽(大雪)。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苏轼《大雪》
是月也,芸始生.蚯蚓结.麋角解.水泉动。 这个月,芸草始生,蚯蚓卷曲于土中,麋角脱落,水泉流动(冬至)。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
3、【原文】季冬之月,雁北乡,鹊始巢。雉雊。
【译】季冬十二月,大雁向北飞,鹊开始筑巢,野鸡开始鸣叫(小寒)。
鸡始乳,鸷鸟厉疾,水泽腹坚。
鸡开始下蛋,老鹰凶猛迅捷,水结了冰(大寒)。
大寒时节满山雪,万木霜华竞晶莹。独有松柏不凋零,青青翠翠耐严冬。
人生亦如此,遇事须坚忍。不为寒暑动,方显出高风。——苏轼《大寒》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集,共20卷49篇 ,书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政治思想,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六经中的“《礼》”,后称《仪礼》,主要记载周代的“礼法”,受体例限制,几乎不涉及仪式背后的“礼义”,而不了解礼义,仪式就成了无价值的虚礼。
《礼记》 为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学生们所作, 他们在习礼过程中,撰写了阐发经义的“记”, 属于《仪礼》的附庸。到了东汉,社会上出现了两种选辑本,一是戴德的85篇本,习称《大戴礼记》;二是他的侄子戴圣的49篇本,习称《小戴礼记》。《小戴礼记》自东汉郑玄作“注”后,畅行于世,故后人径称之为“《礼记》”。《礼记》至唐代时被尊为“经”,是“五经”之一。
附:24 番花信风“花木管时令,鸟鸣报农时。”每年从小寒到谷雨这 8 个节气里共有 24 候,每候都有某种花卉绽蕾开放,于是便有了“24番花信风”之说。人们在 24 候每一候内开花的植物中,挑选一种花期最准确的植物为代表,叫做这一候中的花信风。
小寒:一候梅花、二候山茶、三候水仙;大寒:一候瑞香、二候兰花、三候山矾;立春:一候迎春、二候樱桃、三候望春;雨水:一候菜花、二候杏花、三候李花;惊蛰:一候桃花、二候棠梨、三候蔷薇;春分:一候海棠、二候梨花、三候木兰;清明:一候桐花、二候麦花、三候柳花;
谷雨:一候牡丹、二候荼蘼、三候楝花。
一年花信风梅花最先,楝花最后。经过 24 番花信风之后,以立夏为起点的夏季便降临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