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论语·述而》)全文1.5万多字的语录体《论语》,大多是在特定情境下给学生示范做人做事的提点之语,也可以说是一部孔门课余金句集。编纂者主要是仲弓、子游、子夏、子贡,他们不仅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们的重要言论,也呈现了一群性格迴异的人物形象。 例如颜回的安贫乐道,冉有的文武双全、宰我的伶牙俐齿、子贡的聪颖善辩、子路的率直鲁莽、曾子的为人至孝、曾皙的潇洒脱俗等等,他们鲜明的个性,都有明显的展现。 除《论语》外,《孔子家语》《左传》《礼记》等经典也有关于孔子及其弟子的记载。 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故事,亮丽了春秋;他们的思想,光辉了华夏,书写了人类精彩的历史。《论语》里有100处出现了“君子”这一关键词。“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这是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的感慨。
《孔子弟子像全卷》北京故宫藏 《论语·述而》曰:“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子我、子贡;政事:冉有、子路;文学:子游、子夏。’”(《论语·先进》) “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史记·孔子世家》) “颜渊独知孔子圣也。” 颜回,也称颜渊,十哲之首,儒家五圣之一,被称为孔门弟子之冠。“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雍也》); “回也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在《论语》中,颜回的名字出现了32次。颜回在传授儒学六经外,还协助孔子整理古代典籍。他是《易》的主要整理人之一。“颜渊弱冠,而与仲尼言《易》。”颜回之德是颜回留给后世丰厚而不朽的文化遗产。孔子哀叹他的早逝说:“噫!天丧予!天丧予!”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论语·子罕》) 颜回二十九岁,头发全白了,早世。孔子痛哭,说:“自从我有了颜回,学生们就更加亲近了。”鲁哀公问:“你的学生中谁最好学?”孔子回答说:“有个颜回最好学,他从不把脾气发到别人的身上,也不重犯同样的错误。不幸年纪轻轻死了。之后再没有发现好学的人了。” 孔子在陈国和蔡国之间的地方受困,饭菜全无,七天没吃上饭了。白天在睡,颜回去讨米,讨到后煮饭,快要熟了。孔子看见颜回用手抓锅里的饭吃。一会,饭熟了,颜回请孔子吃饭,孔子假装没看见一样。孔子起来说:“刚梦见我的先人,我自己先吃干净的饭然后才给他们吃。”颜回回答道:“不行,刚刚炭灰飘进了锅里,丢掉又不好,就抓来吃了。”孔子叹息道:“应该相信看见的,但看见的也不一定可信;应该相信自己的心,自己的心也不可以相信。你们记住,要了解一个人不易啊。”(《吕氏春秋》) 孔子对颜回说:“颜回,你过来!你家庭贫困处境卑贱,为什么不去做官呢?”颜回回答说:“不愿意做官。我有城外的五十亩地,足够供给稠粥;城内的十亩土地,足够穿丝麻;弹琴足以自求娱乐,所学先生的道理足以自己感到快乐。我不愿意做官。”孔子欣然改变面容,说:“好啊,你的愿望!我听说:‘知足的人,不以利禄自累;审视自得的人,损失而不忧惧;进行内心修养的人,没有官位而不惭愧。’我诵读这些话已经很久了,现在在颜回身上才看到它,这是我的心得啊!”(《庄子》) 孔子把弟子们叫到身旁,对他们说:《诗》里说:“不是老虎,不是犀牛,徘徊在旷野,是何缘由?”我的主张不对吗?为什么受困在这里?子路认为:主张不被别人采纳,是由于自身在仁、智方面不到家,所以别人看不起。子贡认为:主张不被采纳,是由于老师把标准定得太高,别人接受不了,应该降低要求。孔子对子路、子贡的回答不满意,他说:伯夷、叔齐是仁者吧,却饿死首阳山。这说明仁智的人也会不遇时而遭厄运。至于降低标准,迎合世俗,实际是放弃理想,更要不得。孔子问颜回如何理解。颜回说:老师的主张是伟大的,别人不接受,那是他们的责任。如果我们的“道”没有修好,这是我们的耻辱;我们的“道”已经完善而不被采纳,那是各国掌权者的耻辱。正确的主张不被人家采纳,自己仍坚持下去,这才显出君子的修养。孔子听了颜回的议论,很是高兴,说:好样的,颜氏之子,如果将来你发了财,我愿替你当管家。(《史记·孔子世家》) “颜回将西游,问孔子曰:‘何以为身?'孔子曰:‘恭敬忠信,可以为身。恭则免于众,敬则人爱之,忠则人与之,信则人恃之。人所爱,人所与,人所恃,必免于患矣。可以临国家,何况于身乎?故不比数而比谏,不亦远乎?不修中而修外,不亦反乎?不先虑事,临难乃谋,不亦晚乎?”(《说苑》) 孔门十哲之一、以孝闻名的闵子骞
闵子,名损,字子骞。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孔门十哲之一。以孝闻名。为二十四孝之一。孔子称赞说:“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孔子:“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季氏曾聘请他出任费宰,闵损说:“请替我婉言谢绝了吧。如果再请我的话,我必定会去躲在汶上。”
“贤哉雍也,过人远也。”
冉雍,字仲弓,人称“犁牛氏”,以德行著称,孔子对其有“雍也可使南面”之誉。这是孔子对其他弟子从来没有的最高评价,即可担任一方长官(《雍也》)。 “贤哉雍也,过人远也。”冉雍与冉耕、冉求皆在孔门十哲之列,世称“一门三贤”。他与闵子诸贤,共著《论语》120篇。《论语》记其名与字11次。荀子很推崇冉雍,甚至将他与孔子并列为“大儒”。
孔子曰:“犁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论语-雍也》 你好好干,会有出头日的。你虽然父母较为低贱,但只要你勤奋努力,就像杂毛耕牛生下的俊美小牛,不会被山川神灵舍弃。
“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 宰予,字子我,儒家先贤,“孔门十哲”之一,“孔门十三贤”之一。他评价孔子:”以予观于夫子,贤于尧、舜远矣。“(《孟子·公孙丑上》) 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鲁哀公问宰我,土地神的神主应该用什么树木,宰我回答:“夏朝用松树,商朝用柏树,周朝用栗子树。用栗子树的意思是:使老百姓战栗。”孔子听到后说:“已经做过的事不用提了,已经完成的事不用再去劝阻了,已经过去的事也不必再追究了。” 宰予因“昼寝”而被孔子批评为“朽木不可雕也”。这是此著名成语的来由。 “起初我对于人,听了他说的话就相信他的行为;现在我对于人,听了他说的话却还要观察他的行为。这是由于宰予的事而改变。”(《论语·公冶长》) 宰予提出孔子的“三年之丧”制度不可取,说:“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因此认为可改为“一年之丧”,被孔子批评为“不仁”。(《论语·阳货》)
孔子最亲近的学生之一:子贡
子贡(端木赐),儒商鼻祖,孔子的得意门生,孔门十哲之一,曾任鲁、卫两国之相,“巧口利辞”,“能言善辩”。《论语》中,子贡的名字出现了57次,对其言行记录较多。
后世,题辞挽商界有成就之人逝世,常题“端木遗风”,指子贡遗留下来的诚信经商的风气,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之风,为后世商界所推崇。
孔子死后,子贡悲痛万分,在孔子墓旁住下,守墓6年。“唯子贡庐于冢上,凡六年,然后去。”《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对子贡这个人物所费笔墨最多,其传记就篇幅而言在孔门众弟子中最长。
子贡初拜孔子为师时,感到孔子并无什么了不起,后来慢慢改变了自己的看法。“子贡事孔子一年,自谓过孔子;二年自谓与孔子同;三年自知不及孔子。当一年二年之时,未知孔子圣也,三年之后,然乃知之。”(《论衡》)子贡说:“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
叔孙武叔在朝廷上对大夫们说:“子贡比仲尼更贤。”子服景伯把这番话告诉了子贡。子贡说:“拿围墙来作比喻,我家的围墙只有齐肩高,老师家的围墙却有几仞高,如果找不到门进去,你就看不见里面宗庙的富丽堂皇,和房屋的绚丽多彩。能够找到门进去的人不多。叔孙武叔那么讲,不也是自然吗?”这就是万仞宫墙的典故。
叔孙武叔诽谤仲尼。子贡说:“这是没有用的!仲尼是毁谤不了的。别人的贤德好比丘陵,还可超越过去,仲尼的贤德好比太阳和月亮,是无法超越的。虽然有人要自绝于日月,对日月又有什么损害呢?只是表明他不自量力而已。”
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卫国的公孙朝问子贡说:“仲尼的学问是从哪里学来的?”子贡说:“周文王武王的道,并没有失传,还留在人间。贤能的人可以了解它的根本,不贤的人只了解它的末节,没有什么地方无文王武王之道。我们老师何处不学,又何必要有固定的老师传播呢?”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子贡说:“君子的过错好比日月蚀。他犯过错,人们都看得见;他改正过错,人们都仰望着他。”
子贡问:“如何做才能成为君子?”孔子说:“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论语·先行》)
子贡说:“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
子贡向孔子请教:“贫穷却不巴结奉承,有钱却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曰:“这也算好的了,但还不如贫而乐道,富而知礼,那就更好了!”
孔子说:“君子之道有三个方面,我都未能做到:仁德的人不忧愁,聪明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畏惧。”子贡说:“这正是老师的自我表述啊!”孔子自我谦虚的三点“我无能”,而在子贡眼中是“夫子自道”,他是仁义、智慧和勇敢的化身,俨然具有不忧虑、不迷惑、不惧怕的君子人格特征。子贡评论别人的短处。孔子说:“赐啊,你真的就那么贤良吗?我可没有闲工夫去评论别人。
孔子说:“没有人了解我啊!”子贡说:“怎么能说没有人了解您呢?”孔子说:“我不埋怨天,也不责备人,下学礼乐而上达天命,了解我的只有天吧!”
子贡与子路一文一武,犹如孔子的左右手。有一次,孔子问子贡说:“和颜回相比,你自认为如何?”子贡谦逊地答道:“我哪里敢和颜回相比?他听到一分,可以了解出十分;我听到一分,只能领悟到二分。”孔子听后赞同道:“比不上他,我和你都比不上他!”“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论语·公冶长》)子贡曾问孔子,“子张与子夏相比孰贤?”孔子答曰:“子张也过,子夏也不及。”又问:“然则子张愈与?”曰:“过犹不及。” 子贡曰:"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 子贡说:“纣王的不善,不像传说的那样厉害。所以君子憎恨处在下流的地方,使天下一切坏名声都归到他的身上。”
子贡向孔子问道:“乡里的人都喜欢这个人,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不行啊。”子贡又问:“乡里的人都憎恶他,这个人又怎样呢?”孔子说道:“也不行啊。最好是乡里的好人都喜欢他,而乡里的坏人都憎恶他。”
子贡问孔子曰:“赐何人也?”子曰:“汝器也”。又问“何器也?”子曰:“瑚琏也。”(《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后世也以“瑚琏之器”来赞誉某人能够担当大任。
儒家以“君子不器”为修学标准,就是指君子做人不应过于拘泥,唯有“不器”,即无形、无相、无限,方能实现天人合一之道。
“孔子病,子贡请见。孔子方负杖逍遥于门。曰:‘赐,汝来何其晚也?’”(《史记·孔子世家》)
“或问于孔子曰:‘……子贡何人也?’曰:‘辩人也,丘弗如也’”。 “子贡利口巧辩,孔子常黜其辩”。(《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孔子与子路、子贡、颜渊游于戎山之上,问三弟子兴趣和志向。子贡答曰:“得素衣缟冠,使于两国之间,不持尺寸之兵,升斗之粮,使两国相亲如兄弟。”孔子曰:“辩士哉!”(《韩诗外传》)
“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臆则屡中”。(《论语·先进》) “子贡好废举,与时转货资。”
“七十子之徒赐(子贡)最为饶益,原宪不厌糟糠,匿于穷巷,子贡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夫使孔子名布于天下者,子贡先后之也。此所谓得执而益彰乎?”(《史记·货殖列传》)
“子贡答齐景公曰:‘臣终身戴天,不知天之高也;终身践地,不知地之厚也;若臣之事仲尼,譬犹渴壶杓,就江海而饮之,腹满而去,又安知江河之深乎。’景公曰:‘先生之誉,得无太甚乎?’子贡曰:‘臣赐何敢甚言,尚虑不及耳。使臣誉仲尼,譬犹两手捧土而附泰山,其无益于明矣。使臣不誉仲尼,譬犹两手把泰山,无损亦明矣。’”(《韩诗外传》)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迁居到蔡国三年,楚国派人去聘请孔子。陈国和蔡国的大夫怕孔子被楚国重用后对抗陈蔡两国,就派遣了一些服劳役的犯人在野外把孔子围困起来。孔子和他的弟子们无法动身,粮食也断绝了,随行的弟子饿坏了,没一人能站起来。于是“子贡使楚,楚昭王与师迎孔子,然后得免”。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齐国田常欲作乱于齐,就想先出兵伐鲁。“孔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夫鲁,坟墓所处,父母之国。国危如此,二三子何为莫出?’子路请出,孔子止之。子张、子石(公孙龙)请行,孔子弗许。子贡请行,孔子许之。” “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 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冉有
冉求,字子有,通称“冉有”,尊称“冉子”,孔门七十二贤之一。"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孔子称赞其才可于千户大邑,百乘兵马之家,胜任总管职务。 有一次季康子就问孔子:“冉有可以从事政治吗?”孔子回答他说:冉求多才多艺,对于办政治有什么困难呢?("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
冉有跟随孔子到卫国,看到卫国的人口很多,冉有问:“人民已经这样众多了。还需要给他们增加些什么?”孔子说:“使他们富有"。冉有说:“人民已经富有了以后呢?还需要给他们增加些什么呢?"孔子说:“使他们受教育啊!”。 有一回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侍着孔子。孔子就说:“如果将来有人能够知道你们而又能够用你们,你们究竟有什么本领可用呢?” 冉有回答:“假定有个六、七十里宽的地方或是五、六十里的,如果让我来治理,只要三年,即可以使人民富足。至于兴礼作乐一类的事,那我就只好等待有才德的君子来了。”
有一次,冉有跟孔子说:“我不是不喜欢老师您的道,实在是我能力不到啊!”孔子说:"能力不够总要做,做一半才停止,而你现在为自己划定一个范围,停滞不前。"
齐国派师讨伐鲁国,冉求率鲁师与齐战,获胜。季康子问冉有指挥才能从何而来,冉有说是向孔子学来的。六十八岁的孔子在弟子冉求的努力下,季康子派人以币迎孔子归鲁国。孔子周游列国十四年,至此结束。
季氏比周公的嫡裔鲁国还富有,而冉求却为他征更多税。孔子于是向弟子们说:冉求不是我的学生,你们击鼓声讨他的罪状,是可以的。
弟子中侍奉孔子最久的子路 仲由,字子路,又字季路,孔子弟子,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史记》记载,他志气刚强,性格直爽,头戴雄鸡式的帽子耍威风,佩戴着公猪装饰的宝剑显示自己的无敌,曾经瞧不起孔子的学说,屡次冒犯孔子。 孔子评价:“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他为母百里负米的至孝故事,被列入“二十四孝”。在《论语》中,子路出场41回,几乎一半都是在被老师批评,但子路闻过则喜,能虚心接受。 子路问什么叫君子。孔子说:“修养自己,保持严肃恭敬的态度。”子路说:“这样就够了吗?”孔子说:“修养自己,使周围的人们安乐。”子路说:“这样就够了吗?”孔子说:“修养自己,使所有百姓都安乐。修养自己使所有百姓都安乐,尧舜还怕难于做到呢?”
子路夜里住在石门,看门的人问:“从哪里来?”子路说:“从孔子那里来。”看门的人说:“是那个明知做不到却还要去做的人吗?”
子路问怎样做才是一个完美的人。孔子说:“如果具有臧武仲的智慧,孟公绰的克制,卞庄子的勇敢,冉求那样多才多艺,再用礼乐加以修饰,也就可以算是一个完人了。”孔子又说:“现在的完人何必一定要这样呢?见到财利想到义的要求,遇到危险能献出生命,长久处于穷困还不忘平日的诺言,这样也可以成为一位完美的人。”(《论语·宪问》)
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子路问孔子说:“老师,您如果被命令统帅三军,那么您选择谁在一起呢?”孔子说:“赤手空拳和老虎搏斗,徒步涉水过河,尽忠报国,死了都不会抱怨的人,我是不会和他共事的。我找的人,要符合小心,周密,善于谋划,能完成一定任务的人。”
“子疾病,子路请祷”。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叶公向子路了解孔子的为人,子路当时不好回答。孔子听说后说:“你为什么不这样说:‘他这个人呀,发愤起来忘记吃饭,快乐得忘记了忧愁,简直不知道衰老就要来到了,如此而已。’”
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子路无宿诺。
闵子侍侧,訚訚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据说:有次子路去做郈这个地方的首长,鲁国季家限百姓在五月内开通一条运河。子路为了鼓励大家做工,就自己掏腰包,贴上薪水,从家里弄粮食来,供大家吃。孔子听到后,派子贡去把子路做好给工人吃的饭倒掉,把锅砸破。子路对孔子说,你天天教我们行仁义,现在我这样做,你又嫉妒了。孔子说,当了君王的人,因为天下都是自己的,便忘了自己而爱天下,当了诸侯,就爱自己国内的人,当了大夫就管自己职务内的事,普通人爱自己的家人,超过了范围的仁义,虽然仁义之举,但是侵犯了别人。(《反经》)
孔子闻卫乱,曰:“嗟乎,由死矣!”已而果死。故孔子曰:“自吾得由,恶言不闻于耳。” “自从我有了仲由后,我就没有再听到的恶意的言辞。” “孔门十哲”第九人:子游
子游(言偃),“孔门十哲”第九人,“孔门七十二贤”中唯一的南方弟子,曾任鲁国武城县令,阐扬孔子学说,使用礼乐教化士民,境内到处有弦歌之声,为孔子所称赞“吾门有偃,吾道其南”。言子的言行散见于《论语》 《礼记》《孟子》 等。
子游曰:"吾友张也,为难能也;然而未仁。" 子游说:“我的朋友子张可以说是难得的了,然而还没有做到仁。” 子游曰:“丧致乎哀而止。” 子游说:“丧事做到尽哀也就可以了。”
子游向孔子请问孝道。孔子回答说:“现在一般所谓的孝顺父母,认为只要做到养活父母,就算是尽孝了。如此说来,人饲养犬马等动物时,也一样供给它们食物,如果不以恭敬之心侍奉父母,那和养动物又有何区别呢?”(《论语·论孝》)
“子之武城,闻弦歌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论语‧阳货》)
孔门弟子中有深远影响的重要人物——子夏
子夏,名商,后亦称“卜子夏,孔子的著名弟子。他善于《诗》《乐》,擅长《易》理,整理编订六经,对弘扬孔子思想起了关键作用。相传《诗》《春秋》等经典皆赖其以传。他是中华第一经典《论语》的主编者之一。在孔子去世后的六七十年间,其办学成就与影响最大。
活了一百多岁的卜商,在传播儒家学说上独立形成了子夏氏一派,是孔、孟之间最有影响、成就最大的儒学大师。子夏弟子中多是名人,如法家思想的开创者、名将吴起、魏国国相、道家学者、《公羊传》的作者公羊高等。
子夏曾与孔子讨论《诗》句“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孔子以为“绘事后素”,子夏发挥夫子之意云“礼后乎?”甚得孔子嘉许。"绘事后素",意指先有白底,然后再进行彩绘。比喻有良好的质地,才能锦上添花。
《论语》中保留了子夏的许多著名格言,如:“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百工居其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等。
被称为“宗圣”的儒学五大圣人之一:曾子
曾子,曾氏,名参,字子舆,被后世尊称为“宗圣”,儒家大家,孔庙四配之一,孔子学说的主要继承人,与孔子、颜回、子思、孟子比肩共称为儒学五大圣人。孔子临终将其孙子思托付于他。宋代,从祀制度逐渐完备起来。其最高的有四位,被称为“四配”,他们就是颜回、曾参、子思和孟轲。
曾子参与编制了《论语》,创作了《大学》《孝经》等作品。他提出“慎终,追远,民德归厚”,“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
曾子提出的修、齐、治、平,构成了一套完整的哲学伦理道德体系, 其内省、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儒家子思、孟子一派的创始人,被后世尊称为“宗圣”。
“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论语·泰伯》)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
后人用“曾母投杼、三告投杼、投杼、曾参杀人”等比喻流言可畏,使人迷惑、相信;用“谗言三及、三至之谗”等比喻受诬枉。
曾子为人孝悌、诚信,留下了“啮指痛心”、“曾子杀猪”等家喻户晓的故事。
三次向孔子请教“仁”的樊迟
樊迟,即樊须,孔子七十二贤弟子内的重要人物,继承孔子兴办私学,在儒家学派广受推崇的各个朝代享有较高礼遇。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论语·雍也》)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论语·子路》)
“吾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澹台灭明,字子羽,孔子弟子,教育家,孔门七十二贤之一。相貌丑恶,孔子薄之。毕业后南游江淮,为人敢与去就,率直重诺,从游弟子达三百人,名闻诸侯。孔子闻之,叹气说:“吾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澹台灭明,武城人,字子羽。少孔子三十九岁。状貌甚恶。欲事孔子,孔子以为材薄。既已受业,退而修行,行不由径,非公事不见卿大夫。南游至江,从弟子三百人,设取予去就,名施乎诸侯。孔子闻之,曰:“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行不由径",指走路不抄小道,比喻为人正直,办事遵循正道。
曾参之父、孔门七十二贤之一:曾点
曾点,字皙,又称曾晳、曾晰,喜欢弹琴唱歌,曾参之父,孔门七十二贤之一,是孔子30多岁第一批授徒时的弟子。与其子曾参同师孔子,曾自言其志,孔子颇叹赏。曾点死后,以孝著称的曾参为其举行了简单的丧礼,被历代奉为厚养薄葬的典范。
曾点弹瑟的声音逐渐放慢,接着“铿”的一声,离开瑟站起来,回答说:“我想的和他们三位说的不一样。”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也就是各人讲自己的志向而已。”曾皙说:“暮春三月,已经穿上了春天的衣服,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去沂河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走回来。”孔子长叹一声说:“我是赞成曾晳的想法的。”(《论语·先进》)
《孔子家语》载,有一次,曾点叫曾参去瓜地锄草,曾参不小心将一棵瓜苗锄掉。曾点认为其子用心不专,便用棍子责打曾参。由于出手太重,将曾参打昏。当曾参苏醒后,立即退到一边“鼓琴而歌”,以此告诉父亲,作为儿子的他并没有因为被误打而忿忿不平。孔子知道此事后说:“小杖则受,大杖则走,今参委身待暴怒,以陷父不义,安得孝乎!”曾参说:“参罪大矣!”据《孟子》载:“曾晳嗜羊枣,而曾子不忍食羊枣。”以上史实形成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的“棍棒之下出孝子”之说。
公伯寮在季孙面前毁谤子路。子服景伯把这件事告诉孔子, 说:“季孙虽然已被公伯寮迷惑了,但我的力量还可以把公伯寮杀了陈尸街头示众。”孔子说:“大道如果将会实行,这是天命;大道如果将被废止,这也是天命。公伯寮能把天命怎么样呢!” (《论语·宪问》)
孔门七十二贤之一、一生安贫乐道的原宪
原宪(原思),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原宪出身贫寒,一生安贫乐道,不肯与世俗合流。孔子为鲁司寇时,曾做过孔子的家宰,孔子给他九百斛的俸禄,他推辞不要。”孔子卒后,原宪退隐,居于卫。“(《孔子家语》)后人以“原宪桑枢”、“原宪甘贫”比喻能安贫乐道之人。
原宪问孔子什么是可耻。孔子说:“国家有道,做官拿俸禄;国家无道,还做官拿俸禄,这就是可耻。”原宪又问:“好胜、自夸、怨恨、贪欲都没有的人,了吧?”孔子说:“这可以说是很难得的,但至于是不是做到了仁,那我就不知道了。”
原宪居住在卫国一个小巷内,住房很狭窄,茅草盖的屋顶,蓬蒿编织的门,破瓮做的窗,上漏下湿,然而,原宪却端坐里面,弹琴歌唱。子贡做了卫国的上大夫后,穿着轻裘,内着表,外着白,衣着华丽,坐着驷马高车,来看望原宪,因陋巷狭窄高车无法通过。原宪衣冠不整,就出来和子贡见面。子贡问:“啊呀!你是不是生病了?”原宪回答:“无财谓之贫,学而不能行者谓之病,我没有病,只不过穷而已。”子贡见他这个样子,很惭愧地走了。原宪站在门口,徐步曳杖朗诵着歌颂其祖先的诗歌。 孔子门下最著名学生之一:子张
子张,名颛孙师,是孔子门下最著名学生之一。他勤学好问,经常同孔子讨论问题,向孔子“问干禄”“问行”“问仁”“问政”“问明”“问十世可知”“问善人之道”“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问何如斯可以从政”。“
孔子死后,子张成为儒家八派之一。他明确反对“执德不弘,信道不笃”,“言不忠信,行不笃敬”;提倡“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论语·子张》)
子夏的学生向子张寻问怎样结交朋友。子张说:“子夏是怎么说的?”答道:“子夏说:‘可以相交的就和他交朋友,不可以相交的就拒绝他。’”子张说:“我所听到的和这些不一样:君子既尊重贤人,又能容纳众人;能够赞美善人,又能同情能力不够的人。如果我是十分贤良的人,那我对别人有什么不能容纳的呢?我如果不贤良,那人家就会拒绝我,又怎么谈能拒绝人家呢 ?”
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 子张说:“士遇见危险时能献出自己的生命,看见有利可得时能考虑是否符合义的要求,祭祀时能想到是否严肃恭敬,居丧的时候想到自己是否哀伤,这样就可以了。”
子张说:“实行德而不能发扬光大,信仰道而不坚定,这怎么能说有,又怎么说他没有?”
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论语·颜渊》)
孔门七十二贤之一、状如孔子的有子
有若,字子有,世称“有子”,孔子弟子,孔门七十二贤之一,被尊为儒学圣贤。《史记》记载:有若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的人是很少的。不喜好触犯上层,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有子避之,此非子之座也。”
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宓子贱
宓子贱,名不齐,孔子的得意门生,孔门七十二贤之一。曾任单父(今山东菏泽单县)宰。他注意修养,有君子之德。 《吕氏春秋》记载,他为单父宰时,用“无为而治”的办法来治理,结果是“身不下堂而单父治”。 孔子称赞说:“惜哉!不齐所治者小,所治者大则庶几矣。”(《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宓子贱治理单父时,叫两个副官拿记事簿来登记,当他们提笔书写时,宓子贱在一旁不断地拉扯他们的胳膊肘,使两人写得一塌糊涂,并当众把他们训斥。两个副官受了冤屈,向宓子贱递交了辞呈。宓子贱说:“你们写不好字,回去。”两人回去后向鲁君汇报了宓子贱的所为。鲁君负疚地叹息道:“宓子贱是故意做给我看的。过去我左右的近臣往往设置人为的障碍,以阻挠其。他在提醒我要警惕那些专权乱谏的臣属。”鲁君说罢,立即派其亲信去单父,告诉宓子贱说:“从今以后,单父再不归他管辖。这里全权交给你。凡是有益于单父发展的事,你可以自主决断。你每隔5年向鲁君通报一次就行了。”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公西华 公西赤,字子华,又称公西华,孔门七十二贤之一,“乘肥马,衣轻裘”,有非常优秀的外交才能。孟武伯曾经向孔子问起公西赤,孔子回答说:“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他曾言其志说:“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端是古代礼服;章甫:古代礼帽。相:司仪。)有一次,公西华出使齐,他替公西华的母亲申请“安家费”,所给的数目超过子所说的很多倍,虽然他是一番好意,但如此则不合中道,因“君子可周济穷迫的人,而不使富有的更富有”。(《论语·雍也》)
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司马耕 司马耕,一名犁,字子牛,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他有次曾提到“人皆有兄弟,我独无”。子夏则以“生死由命,富贵在天”和“四海之内皆兄弟”的道理安慰之。 司马耕问孔子有关仁的道理。孔子说:“一个有仁德的人,心思笃厚,说话时总好像是克制着,不肯轻易出口。”(“仁者,其言也讱。”《颜渊》) 他不太明白,又问:“说话时克制着,不轻易出口,这就算合乎仁吗?” 孔子解释说:“既然做一件事情不肯苟且敷衍,那么,说话时怎么可以不加考虑而轻率出口呢?” 司马耕又问怎样才算君子。孔子说:“君子不忧愁,不恐惧。” 司马耕接着问:“不忧愁,不恐惧,这就可以做君子吗?”
孔子说:“自我反省,如果是光明正大没有愧疚的话,又有什么忧愁和恐惧的呢?”
孔子曾经带去见老子的南宫敬叔
南宫敬叔,也称南宫说。其父孟僖子是春秋后期鲁国司空,三桓之一,他在临终之前,让南宫敬叔的哥哥孟懿子和南宫敬叔都师侍孔子。
公元前538年的一天,孔子对弟子南宫敬叔说:“周之守藏室史老聃,博古通今,知礼乐之源,明道德之要。今吾欲去周求教,汝愿同去否?”南宫敬叔欣然同意,随即报请鲁君。鲁君准行。遣一车二马一童一御,由南宫敬叔陪孔子前往。
楚昭王想给孔子700里封地,遭到楚国令尹子西阻拦。子西问昭王:“大王您手下有像孔子弟子子贡那样,可以出使诸侯的使臣吗?”昭王答:“没有。”子西又问:“有像孔子弟子颜回那样贤能的辅相吗?”昭王答:“没有。”子西接着问:“有像孔子弟子子路那样的武将吗?”昭王答:“没有。”子西依旧问:“有像孔子弟子宰予那样的文官吗?”昭王答:“没有。” 孔子的言论,当时弟子各有记载的有些重复。如“巧言令色鲜矣仁”一章,重出于《学而篇》、《阳货篇》;“博学于文”一章,重出于《雍也篇》、《颜渊篇》。《里仁篇》:“不患莫己知,求可为也。”《宪问篇》:“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有基本重复但详略不同的,如“君子不重”章,《学而篇》多出11字,《子罕篇》只载“主忠信”以下的14个字;“父在观其志”章,《学而篇》多出10字,《里仁篇》只载“三年”以下的12字。 《孔子家语·五仪解》记载,孔子认为人的境界分为由低到高的五等:庸人、士人、君子、贤人、圣人。一般认为,孔子的“圣”乃“即凡而圣”,意思是孔子以一个平凡的人、就着尘世追求个体的完善、世道的完美。 山东曲阜·孔庙大成殿 山东曲阜·孔府门 曲阜流传的故事很多。孔庙圣迹殿里的《圣迹图》有106幅图,记载了与孔子直接相关的圣迹100余处。其中,“跪拜赤虹图”讲的就是孔子作《春秋》的故事。孔子作《春秋》,以其春作而秋成,故名曰《春秋》。在“春秋台”上,孔子以《六经》供奉上天,北斗降下赤虹,落于案前,化为黄玉。 孔子及其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理念、道德标准,绵延不绝,历久弥新,已成为中华民族的集体精神记忆和中华文明的独特标识,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做一个孔子提倡的有理想、有情操、光明磊落、胸怀天下的君子,成为2000多年来中华民族集体推崇、志士仁人毕生追求的人生目标。孔子不仅是中国,也是东亚儒家文化圈中,乃至世界上一切期望做正人君子的人的精神导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