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育吠陀是印度古老的智慧,拥有5000年历史的整体生命科学,起源于印度圣者的静坐冥想,历经数千年历史传承,是世界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健康保健体系,因此印度阿育吠陀被誉为“医疗之母”。阿育吠陀(Ayurveda),由梵语词汇Ayur和Veda组成,Ayur意为“生命”,Veda意为“知识”,组合起来就是“生命的科学”。
在印度文化中,生命的知识既无开始、亦无终结。在永恒宇宙创造及毁灭循环的不同阶段,它对于人类既难获得,又可获得。根据印度神话记载,阿育吠陀的起源颇具传奇色彩。它是创世者梵天(Brahma)在创造人类之前为保护人类而创建的。梵天先把阿育吠陀传授给医学之神孪生的双马童(Aswins),他们又传授给因陀罗(Indra)。然后知识传给医神(Dhanvantary)。
他第一次显身是在搅乳海的浑浊时出现。在浑浊末期,作为1000个品质的健康人Dhanvantary出现。他有四只手臂,一手持一壶甘露(不朽的神圣甘露),一手持水蛭(代表外科),一手持CHAKRA(以杀死做坏事的人),一手持海螺壳(从细菌中释放一个区域)。人们认为吠陀知识由圣者们通过认知及冥想从而代代流传。一般认为瑜伽、冥想,在阿育吠陀起源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
阿育吠陀的起源最早可追溯至公元前2000多年前,印度历史上的“吠陀时代”被认为世界上有记载的最古老的综合医疗体系,最早记载于《吠陀经》。在历史上,阿育吠陀的记载首次出现在公元前6000年印度古老的诗歌总集梨俱吠陀(Rig Veda)中。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2000年,四部吠陀经典之一的《阿闼婆》(Atharva)问世,其中阿育吠陀作为吠陀圣典的补充——副吠陀,附属于阿闼婆吠陀(Atharva veda)。
公元前约1500年,阿育吠陀医学分化为两个学派:阿提耶——内科学派和昙梵陀利(Dhanvantari)——外科学派,从而使其成为一门更加系统化的科学。阿育吠陀医学的两本主要著作—《遮罗迦集》(CarakaSamhita)与《妙闻集》(也译为《苏悉罗多医录》,SusrutaSamhita)均著于公元前1世纪上半叶。
第一本重要著作《遮罗迦集》由印度医祖遮罗迦所著,经阿提耶修改,它至今仍是应用最广泛的阿育吠陀内科医学著作。《遮罗迦集》说:“能使身体发育均衡,关节坚强,并令人快乐者,即适当之运动,但不可失之过度”。“即便医生的书本知识更渊博,如果不带着关爱之火和真理之光走进病人的内心,就无法完全治疗疾病”。
妙闻继承了印度医学始祖昙梵陀利学派的理论,他编写的《妙闻集》收集了修复外科的各种知识,还以发明了鼻整形术而闻名于世。第三部重要著作《医经八支》(也译为《八支心要集》,Astanga Hridaya)诞生于公元7世纪,它综合了阿育吠陀医学两大学派的观点。从公元500年至公元1900年,16部重要的药物专著Nighantus作为对阿育吠陀医学经典的补充逐一问世。
阿育吠陀医学曾丰富了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医学体系。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5世纪,阿育吠陀的原则在全球普及,在西藏、阿拉伯、埃及、希腊和罗马与当地传统文化习俗相结合。通过与印度的海上贸易,埃及人了解了阿育吠陀医学。亚历山大大帝的入侵,使希腊人和罗马人接触到阿育吠陀。传统的尤那尼(阿拉伯医学,UNANI)医学就是在这种交流中形成的。
在第一个千年的早期,随着佛教东传,阿育吠陀医学也传播到东方,并对藏医学和传统的中医草药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五千多年来,它在无数印度传统家庭中使用着,其影响波及南北半球几乎所有的医学系统。因此,印度阿育吠陀被誉为“医疗之母”。
由早期的文献可看出,阿育吠陀的医生对于植物的强力医疗特性具有先知灼见,可说是现代药理学的开山鼻祖。他们也对体内的运作极为了解。此外,此系统从古到今都同样强调饮食与灵性的重要性,中国的中医以及“现代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的医疗方法,都可见到阿育吠陀的影子。
印度的医学体系包括阿育吠陀医学和悉达(Siddha)医学,它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医学体系。根据阿育吠陀的观点,人类应该和自然界和谐共存,而疾病的产生是由于这种和谐被打破了。通过利用自然界及其产物恢复这种基本平衡,是阿育吠陀医学的主要目的。
这种观念不仅贯穿于治疗病痛的过程,而且还贯穿于疾病预防的过程。阿育吠陀医学的诊治更倾向于人的特性而非疾病的特性。阿育吠陀医学的目标是通过调节饮食而化解健康问题,同时不会产生副作用。
瑜伽也是阿育吠陀体系中的一部分。在印度,阿育吠陀与瑜伽是姊妹学科,两者有着共同的文化哲学背景。阿育吠陀是关于身体的科学,只有身体健康了,才适合学习瑜伽的灵性科学。瑜伽是一门实践的科学,通过身体与意识层面的练习,使自己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和心灵。瑜伽可让人达到静谧的自然状态,也就是均衡。“独处是保持健康的正确方法,并且独处是使人远离疾病的最好的医生。”
阿育吠陀是认知生命的科学,自我修复疗愈的能力之理念是阿育吠陀的基石。阿育吠陀既是医学和科学,也是生活的艺术,它将教会我们怎样生活。阿育吠陀是存在的能力,人类活在世界上几千年了,都是大自然照顾我们。当每个人都遵循自己的自然节奏,健康也随之而来。健康是有序,疾病是无序。在体内,有虚和无序之间不断地持续变化。
阿育吠陀对健康的定义不仅是没有疾病那么简单,而是“身体”、“心智”与“意识”之间达到和谐而平衡的状态。根据阿育吠陀,健康就是“全身的能量、消化之火、全身的组织、身体废料排泄、灵魂健康、思想健康以及所有感官都处于平衡状态”。身体健康还是得病取决于整个身体系统是否处于平衡状态,包括体内各部分是否相互平衡。内在的和外来的因素都可能破坏自然的平衡,进而导致疾病。
在阿育吠陀看来,疾病的产生在于不平衡,这种不平衡是由于个人生活方式和环境的影响造成的。智者能够全然地觉知当下体内的无序,并使之恢复有序。通过阿育吠陀的学习,我们可以了解到自己生命最初的特质,规避错误的练习。作为一名瑜伽修习者,学会观察自己的状态并调整自己,非常重要。一颗宁静、平和、稳定的心,有助于长寿。恐惧和紧张会耗散能量。
阿育吠陀可以分为八个分支:1、Kaya chikitsa(内科学);2.Shalakya Tantra(头颈外科学及治疗、眼科学和耳鼻喉科学);3.Shalya Tantra(外科学);4.Agada Tantra(毒物学);5.Bhuta Vidya(精神病学);6.Kaumara bhritya(儿科学);7.Rasayana(延缓身体老化的老年学);8.Vajikarana(生育学)。八大分支仍然在现实生活中应用。
在阿育吠陀中,实相(truth)就是临在,是纯粹的存在,是所有生命的源头。阿育吠陀是实相的科学,是实相在生活中的呈现。在阿育吠陀医学的观点中,生命由身体、感觉、精神和灵魂构成。阿育吠陀认为,每个人体内都存在三种生命能量,分别是“风能型”(Vata)、“火能型”(Pitta)、“水能型”,合称为“Doshas”,Dosha本意为力量或者缺陷,借此表达这三种能量对人体至关重要的影响,这是阿育吠陀中较核心的概念。
生命能量和身体健康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这三种能量互相交织、融合,影响一个人肉体、灵魂、心智、情感、人体的方方面面。当三种能量均衡时,人体就处于身体和精神完全健康的状态,而当三种能量不平衡时,就会出现各种身心上的不适,疾病便由此产生。
在宇宙形成的最初,有两个永恒的原则——原人(Purusha)和原质(Prakriti),原人属于精神原则,原质属于物质原则,物质原则又有三种属性被称之为“三德”,即萨埵(Sattva,善良)、罗阇(Rajas,激情)和答磨(Tamas,愚昧)。原质由三德构成,而五大元素来自于原质,因此五大元素与三德之间也存在着对应关系——“空”对应萨埵属性;“风”对应罗阇属性;“火”对应萨埵和罗阇属性;“水”对应萨埵和答磨属性;“地”对应答磨属性。
古印度人认为自然界拥有三大性质(Gunas),分别是: Sattva——洁净,对神的信念,追求真理,良好道德和智慧; Rajas——多话,自我为中心,愤怒,恶性竞争; Tamas——恐惧,无知,寡闻,睡眠不正常,懒惰和消沉。 上述元素的平衡会使身体健康,不平衡则会带来疾病。
阿育吠陀认为,世界和人体都由空、风、火、水、土五大元素(Panchamahabhuta)构成。其中“空”即以太(Ether),是无实体的元素。
人体作为有机生物体,其组织都是由这五种基本元素组合和转变而成的。这三大性质组成了五种元素,五种元素又组成了三种能量。
自然界的力量便以这三种能量的形式存在于人体之中。五种元素又组合成三大能量(Tridoshas),“场”和“气”构成“瓦塔”(Vata),“火”构成“皮塔”(Pitta),“水”和“土”构成“卡帕”(Kapha)。
这些能量负责完成身体不同的心理和生理的活动,这些活动的性能取决于元素原始构成的性能。若想让道萨(dosha)是健康的,五大元素的平衡十分重要。三个道萨是阿育吠陀的基础原则。
人体内的所有生理现象都受到瓦塔(Vata风)、皮塔(Pitta火)以及卡帕(Kapha土)三要素(能量)的影响。在人的一生中,这三种能量的比例会随着人的周围环境、饮食、季节、气候、年龄以及其他的一些外在因素流动变化,当这三种能量不断在平衡和失衡的状况流动时,会影响到人的身体、能量水平以及情绪。
每一种能量(Dosha))有它最主要的特性,我们可以按照这些特性认知它。这些特性中有一种过剩或缺乏显示出一种特定的能量的过剩或缺乏。
“瓦塔”(Vata)意思是“推动、推进事物”,特性:干燥,轻、冷、粗糙、稀薄、激动的。它控制着感觉和精神的平衡和适应,促进精神的适应性和包容性。 “皮塔”(Pitta)意思是“消化、理解事物”,特性:略呈油质,急剧,热,光亮,难闻的气味,活动的,流动的。它负责身体内部所有化学转变和新陈代谢的转化。也控制着我们精神的领悟,我们认知真实和如实了解事物的能力。
“卡帕”(Kapha)意思是“保持、控制事物在一起”,特性:湿、冷、重、呆滞、粘性、柔软、稳定的。它提供物质,给予支持,构成我们身体组织的大小。它同样为我们生活中的情感提供支持,涉及积极的、正面的情感特性,如爱慕、同情、谦逊、耐性和宽恕。
每一种能量有一种它自己的主要特性,并且有与其他两种能量之共有的特性。似空气的“瓦塔”(Vata)比似火的“皮塔”(Pitta)更轻些。似空气的“瓦塔”(Vata)比似水电“卡帕”(Kapha)更冷些。似水电“卡帕”(Kapha)比“皮塔”(Pitta)更湿一些,它有油的特性。
瓦塔中气(vayu)和风(akash)元素主导; 皮塔中火(Agni)和水(jala)元素主导; 卡帕中水(jala)和土(prithivi)主导。
每个人体内的道萨(身体能量)组合都不尽相同,这一组合决定了个人气质以及性格色彩。个人体内不同比例的三大能量造就了不同的自我。
Vatha要素是三者中最重要的要素,有左右其他要素的功效。 Vatha的属性:干燥、轻的、寒冷、粗糙、细致和微小、移动。 Vatha的功效:控制动作、控制呼吸、控制本能需要、组织变形、运动功能、感官功能、控制体液释出和排泄,恐惧、冲动、焦虑。 Vatha的重要部位:大肠 (Vatha的主要部位) 、骨盆、大腿、耳朵、骨头、皮肤。 在瑜伽中,人体的五种气流也就是五种气的方向: 1、普拉那(Prana,根本气),位于喉和胸,中心在大脑,控制着感觉、思想、心脏和意识。能够帮助我们进行吸气,也就是吸气的过程是凭借Prana的力量才可以进行。 2、乌达那(Udana,上行气),位于胸部,中心在喉轮。控制着呼气和语言。负责记忆、力量、意愿、努力。是一种向上走的能量,和神经相关。如果上行气越好,呼气越好。 3、维雅那(Vayana,遍行气),位于心脏,遍及全身。控制着循环系统、运动关节和肌肉。能够控制和激发人身的整体运动,控制身体不受外界影响。 4、萨玛那(Samana,中住气),位于小肠,控制着消化系统,维持身体的平衡与均衡,是消化系统的动力源泉。保证根本气和下行气的分开。 5、阿帕那(Apana,下行气),位于结肠,控制着所有向下的运动,排尿、分娩、性生活等。有了下行气,Prana才能够被排出。
Vata(风主宰的个性) ●体重不足且瘦小,毛发稀少,牙齿、骨头和皮肤脆弱,头部、胸部、手、腿、关节、鼻子、眼睛和嘴唇干瘪,做动作的时候关节会发出声音。 ●说话:快速 ●睡眠:不安稳、梦境激烈,很真实 ●饥饿感/口渴感:不规则 ●喜爱的食物:甜、酸、咸,
●内在性情:友善、冷静、依赖、感恩、守规则、诚实、愉悦等 ●行动:缓慢但坚定 ●出汗:很多 ●肠胃:易便秘,粪便干且硬 ●健康:虚弱,大多短命 ●疾病抵抗力:抵抗力弱 ●容易得到的病:精神和心理疾病
VATA类型的人通常都很瘦,思想活跃,个性阳光、热情,充满能量但多变;喜爱创造性的工作,喜欢接触新的人和去新的地方。个人身体能量会表现出平衡与不平衡两种状态。当他们平衡时,通常都很柔软,富想像力,会充满活力和创作力,是天生的思想家。当他们失衡时,会变得焦虑,皮肤干燥,会失眠,便秘,难以集中精力,行为古怪,对于要旅行的承诺或要完成的程序厌倦。他们畏冷,喜欢热而潮湿的天气。这种体质的人容易手脚冰冷。
这种类型的能量由气元素构成,受它影响,这种体质的人很容易能量、情绪和胃口波动很大。VATA类型的人通常都不能很规律的饮食和睡眠,忽而暴饮暴食,忽而胃口全失,或会依赖刺激性食物如咖啡、糖等来维持身体和情绪的需求。失眠和免疫力低下很常见。 Pitha 要素 Pitha的属性:稍油滑、穿透的、热的、轻的、怪味、好扩散、液态。 Pitha的功效:促进新陈代谢和荷尔蒙功能、调节热量和体温、帮助消化、理解力、智慧、饥饿与口渴、感官、色彩和整合、愤怒、怨恨、忌妒等。 Pitha重要的部位:肚脐 (Pitha的主要部位) 、胃和小肠上端、汗液、淋巴液、血液、眼睛、皮肤。
Pitha(火主宰的个性) ●中等高度,会有柔细的毛发,常常是金发,容易有少年白、皱纹、和秃头,身体常有异味,怕热,皮肤很薄。头部、胸部、手、腿、关节、鼻子、眼睛和嘴唇等皆正常不会干,眼睛容易变红。 ●说话:尖酸刻薄,有节制,睡眠很少 ●梦境:充满恐惧,愤怒,暴力,战争 ●饥饿感/口渴感不容易会有饥渴感 ●喜爱的食物:冷的、苦的、涩的
●内在性情:胆大、进取、聪明、有智慧、暴力,冒险心重 ●行动:中等 ●汗:很多 ●肠胃:粪便为半固态,坚硬,油滑,松软 ●健康:中等强壮,寿命中等 ●疾病抵抗力:抵抗力中等 ●容易得到的病:所有和新陈代谢有关的疾病
PITTA类型的人受控于火元素,这使他们感情强烈,行动急躁,会趋向神经紧张,聪明,目标明确且热爱生活;他们通常体形适中,肌肉充满能量耐力持久。他们的皮肤通常都有雀斑,很容易在日光下、按摩中或运动中变红。他们有坚强的意志,对于他们认为对的事情会做的很好。他们对工作充满竞争心态,是天生的领导者,对于新的知识和观点的理解和领会非常快,对于比自己行动慢或不如自己专注的人感到厌烦。他们对于食物以及挑战都有很强的胃口和消化能力。
这一类型的人很容易得诸如痤疮、皮疹或腹泻等。这一类的人要想平衡,必须管理他们的“暴烈”倾向,尝试用变通的方式沟通并正面自己的破坏力。皮塔体质若呈平衡状态,个人表现友善,自然温暖,作息有常,脾性温和,具有领导力。失去稳定的火型体质会消化不良,出现发炎症状。
Kapha要素 这是体液要素,其属性为:滑溜、冰冷、沉重、动作缓慢、黏稠、松软、稳定等。 Kapha的功效为:让身体稳定且有能量、生长、润滑、热忱、性渴望、宽恕、免疫力、感情、保有、占有、贪欲、囤积、知识。 Kapha的重要部位:胸腔 (Kapha最主要的部位) 、喉咙、头部、气管、关节、胃部、淋巴液、脂肪组织、鼻子和舌头。
Kapha(体液主宰的个性) ●力量大,坚定,骨架大,常会超重,圆滑,奢侈,毛发油且黑,皮肤坚硬,头部、胸部、手、腿、关节、鼻子、眼睛和嘴唇等大、充满水分且坚硬,耐热,不怕偏冷的天气。 ●说话:缓慢但稳定 ●睡眠:沉会打呼 ●梦境:常是在有美丽风景的湖中游泳 ●饥饿感/口渴感:低稳定度 ●喜爱的食物:辛辣,苦涩
●内在性情:友善,冷静,依赖,感恩,守规矩,有决心,有荣誉感,愉悦 ●行动:慢但坚定 ●出汗:中等 ●肠胃:正常 ●健康:强壮,寿命较长 ●疾病抵抗力:抵抗力较强 ●容易得到的病:所有和呼吸器官和淋巴系统有关的疾病,关节疾病
KAPHA类型的人通常体格健壮,行动敏捷,性格随和,条理分明,关爱他人,冷静理智,体质表现稳定,说话温柔,擅长深入思考。需要长期锻炼来防止体重的增长,土和水元素的影响使这类人呈现稳定,富有同情心以及忠诚的特性。他们喜欢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有条不紊、有序、按部就班。
当这类人能量失衡时,人会变胖,身体无力,四肢沉重。他们会变得不可理喻、狂妄自大、顽固不化。他们的新陈代谢比较慢,并且他们对于食物和外界刺激的欲望比“VATA”和”PITTA”类型的人要少。他们会从新的环境和人那里受益。
每个人体内存有三个道萨,多数人属于单一生命体质(其中一种道萨占比较大)和双重生命体质(其中两种道萨占比较大)。BI-DOSHIC是指人身上会体现两种DOSHA的特性,我们大多数人通常都是两重性的(vata-pitta, pitta-kapha, and vata-kapha)),在一定的条件和环境下,其中的一种DOSHA能量会占主导地位,而在另外的环境中,另外一种能量可能会占主导地位。
人体的发育与衰老以及人体各要素的循环和我们所吃的食物有关。食物也由五种基本元素组成,经过"生物火"(Agni)的作用而补充身体中的对应元素。人有三种体液(气、胆汁、粘液),七种基本组织(血液、原生质、肌肉、脂肪、骨、骨髓和精液)以及身体产生的废弃物。
五大元素来源于我们的食物,因此,饮食的洁净与否、平衡与否直接影响着体内的能量是否健康。阿育吠陀的治疗主要是通过四种方式, 调节饮食、植物草本、推拿按摩、瑜伽习练。
调节饮食是重要的治疗方法,食物是一切新陈代谢和生命活动的基础。”You are what you eat“。再者是环境,居住城市的空气、天气以及海拔等,都可能是某一疾病形成的要因。然后是周围的人群,每个人的身上都有遍行气,它是一种与外界交流的能量,我们要是处于消极、负面的人际关系中,长此以往也会受此影响导致能量失衡。最后是我们情绪。
阿育吠陀认为,疾病的原因产生于生命能量的平衡被打乱,不是突然产生的,而是在特定的因素下长期累积所引发的结果。
通常从疾病引发条件的产生到疾病最终的显现,需要经历六个阶段: 阶段一:累积。基于日常的习惯、饮食、天气、季节、情绪等各类因素原因,导致过量的生命能量积聚在自己特定的器官:风能将积聚在大肠,火能积聚在小肠、水能积聚在胃部。 阶段二:恶化。积聚过满的生命能量因未能受到妥善的调节,蔓延至其他器官:堆积在胃部的水能将会蔓延至肺部,小肠中的火能会蔓延至胃部及胆囊。而堆积在大肠中的风能则会蔓延至侧腹两旁。
阶段三:扩散。不断聚积的生命能量从堆积部位不断溢出并四处扩散,蔓延至血液或是身体的其他循环系统,寻找更多可以入侵的组织部位。
阶段四:沉积或渗透。不断恶化的生命能量将入侵至较为虚弱的器官或部位,干扰该器官正常的工作状态。 阶段五:显现。被恶化的生命能量所入侵并严重干扰的组织器官已经出现了患病的征兆,身体出现不适。 阶段六:细胞畸形导致结构扭曲。病理过程全然形成,疾病彻底显现。此时,病患器官若继续恶化,将引起其他并发症的产生。
阿育吠陀认为所有的疾病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会经历积聚、加重、泛滥、重新安置、显现及变化六个阶段,最初的两个阶段都是在它们的原初位置增加,症状亦是如此,因此这时的调整和治疗较容易,发展到迁转时期,仍处于疾病初显状态,鉴于生命力之强大,治疗仍较简单,但放任发展至最后两个阶段,疾病已经成熟,肆意发展到成熟期,调整和矫正便困难了。
每个人的基础体质是在受孕时就确定的。在受精时,一个雄性精子与一个雌性卵子结合。在结合的那一刻,父母体内的风、火和水的排列组合,就决定了这个人的体质。个人的基础体质在一生中保持不变,因为它是由遗传基因决定的。出生时的元素组合也是不变的。
鼻孔交替呼吸法(Nadi Shodhana Pranayama ),是一种很有益的呼吸练习。Nadi是一个梵文词,意思是”通道“,shodhana意为”净化“,nadi shodhana旨在清除和净化身心机体的微妙通道。左鼻孔对应左脉(ida nadi),主导右大脑;右鼻孔对应右脉(pingala nadi),主导左大脑。鼻孔交替呼吸法有助于体内的气能循环来净化经脉,透过规律的练习可以提高平时的专注能力,对于平衡精微系统有相当大的帮助。
90年代印度一项研究表明,进行一个月交替鼻孔呼吸的训练后:右鼻孔呼吸确实能够有效增强身体新陈代谢,刺激交感神经系统运作;而左鼻孔呼吸会明显减少交感神经活动。
阿育吠陀草药疗法正逐渐在全球范围内得到认可和推广,并渗透到了现代医学中。一些著名的印度传统草药和香料如姜黄(Turmeric,又称郁金香根)、罗勒(Sweet Basil,又称九层塔)、印度楝树(Neem Tree)具有杀菌、治疗发烧和咳嗽的功能。
阿育吠陀认为:姜黄具有纯化身体的功效,治疗多种疾病,比如消化系统疾病、发热、感染、关节炎以及痢疾、黄疸和其他肝病。姜黄是印度人日常饮食中的一部分。在印度,老年性痴呆的发病率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原因正是咖喱中的姜黄素,它能够减少大脑中发生的导致老年痴呆症50%的负面变化。
牛蒡根茶是最好的血液净化剂。
如果舌苔呈白色,代表在大肠、小肠或胃中有毒素。
如果感到饥饿,代表你的消化火被点燃了。 早晚各凝视稳定的火焰10分钟,可以提高视力。
糖尿病的草本治疗
6种阿育吠陀疗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