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003|回复: 0

《U型理论》:学会与知识与灵感最深层的源泉建立连接

[复制链接]

1474

主题

234

回帖

5559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5559
发表于 2024-6-29 05:29: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对150多名实践者和思想领袖长达10年的研究、行动学习和访谈的基础上,U型理论提供了丰富多彩、引人入胜的故事和例证,收录了许多练习和实践,帮助领导者以及整个组织转变意识,与未来最佳可能性建立连接,并获得创造未来的能力。
我发现,一个人的知识越渊博,越有可能培养保持好奇的能力;相反,一个人的知识越是浅薄、狭窄和有限,这个人的好奇心也就越不可能强。
83add244bbee74d2549dbd8145bb2a05.jpeg
开放的思维、开放的心灵、开放的意志
一:下载
组织学习的四重障碍:
没有认识到你所看到的、没有说出你所想的、没有按你所说的去做、没有看到你所做的
二:暂悬判断,保持好奇
感知不是被动的,而是身体力行的过程;随着问题的严谨,必须保持和问题的接触。
b869f2f12fdecc4a83010678ec83bfb3.jpeg
开发共同观察的能力:
澄清意图。每个人用一句话说出研讨的最终目的。
移入情境。工作人员一对一,分享生命故事。
暂悬判断、保持好奇。情境重现,采用典型故事分享的方式,在论坛现场进行。
对话。倾听——联系(与自己、与他人的经历相联系)——投票集体评估——感知
01ac4ebb147eb2e60d214fd733ad1daa.png
三:感知
原则:
装填容器:
(1)物理空间:简单物品
(2)时间空间:一天的时间表,上午下行,下午上行。
(3)关系空间:会前一对一沟通;明确各自角色;计划过程;准备基础设施
247963d286e8e01031809378efd6c5bd.png
(4)注意空间:在核心小组中,应当明确:
我们为什么做这些?
我们希望将来怎样?
我们想创造什么?
深度潜入:
干涉原则:人们开始发表有争论倾向的言论时,需要干涉;整个感知场保持不评论的开放状态。
50ce550cd66fac67240a15a9e3f846db.png
倾听的蓝图:
(1)你的故事;(2)你的相关经历;(3)你为什么关心交口镇失学问题;(4)究竟是什么原因带来了失学问题;(5)我希望失学的状况如何得到改善?(6)我的愿景?(7)行动方案?
493fc323c9b9d113012eb720249e546f.png
再引导注意力
促使参与者注意到不同观点之间的空间(舒展褶皱)
测试方式:所有人都应该是试图研究的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没有人置身事外。
敞开心扉
c8f2b4930cc49e23829d06475c8fb7cc.jpeg
三:在当下
自我认知
(1)我是谁?
(2)我从事的工作是什么?
(3)我是指一个人最高境界的自我,一个超越了琐碎、表明我们“最有的未来可能性”的自我。
(4)工作不是一个人现在的工作,而是一个人的目的,是你在这个世界上要做些什么。
d50fcf5568f4de7274588db90dfad570.jpeg
如果不把注意力转回自己身上,就不能发现大自然的本质;只有沉浸到这个世界中,才能知道自己是谁。
创造一个在当下的圈子
相互支撑的人际关系网络
开发集体修炼
做你热爱的事情——热爱你所做的事情
e4528e5e25b3aecbdb8adbf8726d19f4.jpeg
四:晶透化:基于未来最大的可能性澄清愿景和意图。
意图的力量
(1)通过对比从在当下中涌现出的各种未来的可能性,澄清自己的意图,并对该意图进行“测试”;
(2)宣传意图的力量,打开创造性涌现的大门;
2509ea62b753fd200c4f69dcf2799f22.png
(3)接纳,倾听内在涌现出的事物;
(4)以涌现的未来为工具,并顺应其所求,将涌现的未来变成现实;
(5)建立基础组织结构,实现跨机构边界的共同觉醒
5d88bf01dfb884fdfbf9ff5c1b28d29b.jpeg
穿过夏莫的U型过程,我们有意识地接近“盲点”,并学会了与“真实的大我”——知识与灵感最深层的源泉——建立连接。这就是“在当下(presencing)”,是夏莫结合了“当下”(presence)和“感知”(sensing)两个概念创造的一个术语。
53c811dcd433055535d794444faa4674.png
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论述,科学只能局限于其本身的事物(换言之,取决于必然存在的事物)。对照之下,其他4种掌握真理的能力适用于现实和生活的其他所有情境。这些能力分别是:应用技术 、实践智慧、理论智慧,以及掌握首要原则或源头的觉察或者能力。
aedc1b66430be5f71e9a17554d72e7f5.png
U型理论不是看做什么,怎么做,而是让我们进入更深层次的“源头”。
奥托·夏默博士在过去几年所做的研究发现:学习是从两个点产生的。这两个点一个是过去,一个是未来,也就是说一类的学习是从过去的学习,一类是向未来的学习。学习型组织的学习是向过去学习,经验式地学习。但是,面对当今的挑战,只是从过去学习是不够的。但是,面对当今的挑战,只是从过去学习是不够的。应该是如何在未来呈现的时候,向“未来”学习,来解决未来的问题。
2534b75aed602eabbbc22625f78269d1.png
盲点出现在个人、团队、机构、社会和各种系统之中,它们以不同的形式在我们的理论和概念中展现自己。对于各种系统而言,盲点每天都会出现,但它们通常隐而不见。因此,关注这些盲点如何显现、把它们呈现出来并为我所用,是有效的领导者和创造者的任务。
f532da2b5e0c65f6638d19c2aec3db3a.jpeg
我认为举足轻重的是一种更深层的力量,是关于你是否有能力活在你想创造的世界里。如果你清楚自己想创造什么,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你就已经可以在自己的意识里那样生活。再也没有什么比在那种觉知、意愿和场域里行事更强大的了。
3d41a7ee272e29ec3009c7b03a785bca.png
每块土地都有两个方面:可见的部分和不可见的部分即我们在表层之上看到的部分和居于表层之下的部分。农产品(可见结果)的质量,是农田中土质量(肉眼不可见因素)的体现。我关于社会场域的思考恰恰始于此处:(社会)场域是基础条件,是土壤,生长于其中的正是后来为我们所见的结果。
当今世界真正的战争并不是各种文明或文化之间的战争,而是对于我们整个人类来说,各种未来进化的可能性之间的战争。重大抉择是关于我们是谁、我们想成为谁,以及我们想把这个朝夕相伴的世界带向何方。所以真正的问题是:“我们在这里是为了什么?”
74ddcf92d7ebaf4a28cd63aaaf2a1fdd.jpeg
今天,在生活和职业生涯发展方面,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面临更多的选择。我们一次又ー次陷进不得不重塑职业、个人和关系的生活局面里,这也意味着我们不得不经常重新界定我们是谁以及我们要到哪里去。
f713b0bfc4c8c7382668faba9691b3b5.jpeg
走出洞穴的唯一办法是激活我们自己的感知。其次,需要转向我们的注意力,通过觉察内部不断形成的场域来把握现实。最后,在深化这种动态的同时;我们调动了一种不同的认知能力:从心灵的智慧中浮现出的觉知。我们不仅从个体观察者的角度把握现实,还要从生命及其源头,即太阳的角度把握现实。结果就是用心来看,来观察。除非我们努力前进,运用感官联系到现今边界以外的世界,否则我们仍将处于失明状态之中,陷于洞穴之中。歌德对此是这样说的:"一个人了解自己的程度取决于他了解世界的程度:他只是在这个世界里了解自己,在他自己内心オ了解这个世界。若经过深刻的思考,每个物体都会在我们内心打开一个新的器官。"
fa872f479f5083dd2b7aad8943e2e6bf.jpeg
“真正的力量源于认识到正在生成的模式,并顺其道而行。”他接着讨论了两种不同层次的认知:“大多数都是常态意识范围内的普通认知类型;但是,还有一个更深的层次,它超越了理解'( understanding),我称之为“觉知'( knowing)”结构 设想一下,”他说,“硅谷的某公司突然邀我解决某个问题一一不是真实的问题,而是一个复杂动态的情况要我去搞清楚。我会观察、观察、再观察,然后只是静修和反思。如果幸运的话,我将会触及内心深处的某些地方,让“觉知涌现出来。”他继续说,“你等待再等待,让你的体验自动萌发呈现出适当的结果。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不是要你做决定,要做的事会自然清晰地呈现出来。你不能操之过急。这个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真正的意图和你的为人。其中也有很多理方面可以借鉴的地方。基本上我想说明的就是,真正起作用的是你内心的源头所在。”
0d0b8df070a3b467351ff349d884c76f.png
感知未来
U型理论不是发现未来,而是感知未来,向未来学习,另一方面,U型理论也是一种方法,或者说是一套流程。要想向未来学习,必须经历一段包括3个重要阶段的旅程。
11df428ea50f1aeecc99c2dce447c740.png
第一个阶段是观察、观察、观察,简单说就是跳出自我和现有机构的小圈子,走到你所在系统的边缘或者边缘之外,打开思维、心灵和意愿去倾听、观察。正是这些地方蕴藏着解决现有问题的巨大潜能,而非系统的中心地带。
a19052335d781eea7e7a3019e4795db1.jpeg
第二个阶段是静修和反思,允许内在知觉去涌现。你不仅要站在外面看,要回到内心。问自己,在所有正在产生的可能性中,你最有共鸣的是什么?你最想成为未来哪个故事中的一部分?这时你就会产生灵感、目标和关于未来的想法,进而制定探索未来某些特定可能性的原型计划(prototyping in initiative)。
b181fc824800bafbdd191273b49181f0.png
第三个阶段是将原型计划付诸实施。首先要进行预实施(pre-pilot),即先在小范围内创造一个可以反映大系统关键特征的微观世界,快速实施计划,快速得到反馈,快速改进升级,再去运用到真正的大环境中。
我们一般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出现了问题,马上想以前的经验是什么,然后做决定。思维是从A到B一条直线。U型理论则不然,一旦情况出现,你先沉静下来观察,和自己的内在联系、反思,然后再去做决定。这就是为什么叫U型的原因,U不是一个直线,是先沉淀再上升。
32357b2cd299b0a939edb5a2b6925b4b.jpeg
U型理论中有一个关于改变的四个层面。
第一层是被动反应(re-acting)。我们的习惯性思维是由固有的架构产生的。一个人如果保持习惯性思维,就没有真正的思考和改变。通过观察,你开始去看外边真正发生什么了,了解你的利益相关者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你学会观察,开放思维,才可以看到新的东西,才能进入第二个层面。
15553c56a5f5ae32818f64359093a8ec.jpeg
第二层是改变系统(re-designing)。改变系统比经验主义进了一步,但是还不能彻底改变思维,它还是外在的,依然是表象。这就需要我们重新改变视角,换框,重新生成。
74de8b9f501fdef569491e36860c67a5.png
第三层是改变框架(re-fra-ming)。彼得圣吉就提出来改变改善心智模式,这也是“五项修炼”之一。我认为改变这个还不行,还要改变“源”。
第四层是重新生成(re-generat-ing),也就是去联结“源”。
4571afc5d43c3c26e39914ae08aa1e47.jpeg
变革首先是要让思想冲破牢笼。通常,我们看到的现状,往往是外在的表象。过去我们已经习惯像电脑“下载”式的机械思维。就好像给自己设立一个牢笼一样。然后在这个牢笼里反应,只有条件反射一样的“下载”。一个优秀的领导人必须冲破牢笼,用同理心去聆听。通过聆听,打开你的心灵,这样你的思维就开放了。原来你只是去观察,没有真正把心打开。现在,你进入对方的角色换位思考,再去看待这个事情,这时你会考虑你的客户。比如说你要解决的是交通的问题,你要从乘车人角度去看一下,或者从运输企业角度看交通的问题。
18cf30606c953046fd3f2269dddf151b.jpeg
寻找事物的本源
在U型理论里面,有一个词“源头”,源头是从中国的“道”来的。U型理论有三个显著特点。
第一,它是一个理论架构,这个架构是让我们学会从源头、从问题的第四层去看问题,而不是从原来的经验里去看问题。
第二,它是一个方法论。无论是个人、团队、组织,或者一个系统,怎么连接第四层源头然后去做决定,很关键。
第三,它是一个人的存在。它教给我们怎样去打开思维,打开心灵,打开意志,做一个真我。
fdbf659fd4228c51c1260d325809dd32.jpeg
在一个团队里,你说的话并不是你真正想的,而是对方想听的。在企业里,员工所说的话都是老板想听的。但这对于整个组织来说是无益的。所以,我们要鼓励团队组织的成员讲真话,要有争论。你就好像在一个乐队或在一个运动队里,你是在一个场里面。进入了这个场,就进入了源头。当你真正进入源头之后,才感觉到这个正在生成的未来是什么,然后你就可以去做决定。总之,U型理论是建立在和本源连接的基础上的,当每个人都和这个源头连接的时候,创新的一种新型架构就出现了。U型理论架构实际上是5个小迷你U组成的一个大U。操作方法是把所有利益相关者召集到一起,设立一个场,建立一个原型。
9b7215bb9d40ff124655a49164e5be0f.png
U型理论的核心是:共同开始,共同感知。共同感知是用融合的方式来实现的。社会好比一个大剧院,在这个“场”里你的感受是什么,你要站在不同的利益相关者的角度去感知。在这一环,怎么样聆听很重要。不聆听,你就无法打开自己的心灵,打开自己的意志,你也就不能有一个真正的新的生成。聆听是在U型的最底部,然后和源头去连接,去反思当下。——《U型理论》
寻找冥想搭子,21天免费冥想课程来啦!
每天10-20分钟的冥想带引,在线分享和讨论,以及回答问题,陪伴你的练习,盐水浴足,放松身心到建立自己的身体和内在联系,了解人体精微能量系统,建立与自然的联接,获得平衡,稳定和喜乐,改善注意力,更平静地应对压力,打开智慧之门,以理顺自己的生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霎哈嘉论坛—初班课 ( 浙ICP备2024071040号-1 )

GMT+8, 2025-4-26 20:33 , Processed in 0.056768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